6月15日,在武汉两湖隧道东湖段风光村施工区域,6名施工人员乘船在湖面搭设定位桩,为安装水体围隔作准备。
极目新闻记者获悉,两湖隧道工程近日已办理完成临时利用东湖水体手续,正式启动湖底溶洞注浆施工。
“根据专项勘察结果,风光村一棵树至武大凌波门段水域属岩溶强发育区,长约1公里。”项目现场负责人说。溶洞就像隐藏在地层里的“大嘴怪兽”,如果没有探明并提前处置,盾构机施工时可能会掉入溶洞,非常危险,对隧道的正常运营也会产生较大影响。
“该区域溶洞见洞率高达76.3%,意思就是每1000个勘察孔,其中763个钻孔发现有一个或多个溶洞。”施工单位中建三局两湖隧道(东湖段)2标段项目负责人张剑波介绍,“目前探明的最大溶洞高约21.6米,有七层楼高,比直径15.094米的盾构机的刀盘还要高,严重影响盾构机的掘进安全。”
“在科学比选多种施工方案,并从可行性、环境保护、施工质量、安全风险、工期等方面进行综合对比后,经过多次专家论证,最终确定了‘钢栈桥+钢平台’洞外注浆加固为最优方案。”项目现场负责人介绍。
项目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科学编制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施工过程,我们将采用建立施工区分隔、构建生态景观缓冲带、落实水环境监测、控制悬浮底泥、增加人工造流、防治油污、改善整体景观等七大措施,最大限度保护好东湖生态环境,”项目现场负责人告诉记者。
“我们计划设置高度为水深1.5倍的‘水下围墙’,材料为双面涂塑PVC布,将施工区与东湖水体进行物理分隔。”项目现场负责人介绍,同时还会将1.2公里长的钢栈桥分成7个小施工区,将每个施工点位的生态影响控制在有限区域内。
在湖面,项目部将沿着施工区域布置2.5公里的“湖面湿地”,这些“湿地”上层为漂浮湿地,种植美人蕉、菖蒲等植物,能有效吸附污染物;下层为人工生物膜,能有效附着微生物,具备污染物净化、生态系统恢复、景观改善等功能。
“我们将在施工区及外围水体设置19个监测点位,对温度、PH、溶解氧、透明度、总悬浮颗粒物等10项水质指标和水生生物情况进行监测。”据项目现场负责人介绍。现场还将使用无人机巡航监测和岸基多光谱相机监测,对水体富营养化参数进行24小时监控。据了解,由于岩溶处理工作量大,预计2023年3月完成施工。岩溶处理施工完成后,项目将尽快拆除施工设施,清除围隔,消除施工印迹,恢复湖体原貌。
据悉,目前武汉两湖隧道东湖段三台盾构机已组装完成两台,正在整机调试,计划6月底分别从风光村工作井和省博物馆工作井盾构始发,最后一台盾构机预计7月在风光村工作井进场组装。
两湖隧道工程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湖底双层超大直径隧道,设计车速为50公里/小时,北起秦园路和东湖路,下穿东湖、南湖,南接三环线公里,建成后将在武昌片区形成一条南北向快速通道,可有效缓解二环线、珞狮南路、水果湖隧道等道路的交通压力,不断完善区域路网体系,方便周边地区居民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