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演练中,根据思明区防汛办调度指令,市政人员前往积涝区域开展围挡、抽排工作。(思明区防汛办 供图)
雨水倒灌进商户,大量物资商品泡水——早些年,台风暴雨来袭时,中山路片区发生过大面积积水事件。这样的情况近年来鲜少出现,除了相关单位努力落实各项防范措施,一个应急“神器”——水位监测设备也在暗暗发挥作用。“我们在中山路的地面和地下管道安装了水位传感器,能够准确感知水位的高度,实现对水位的实时监测。”思明区应急管理局防汛应急指挥平台项目负责人员赖永辉告诉记者。
李景秋介绍说,汛前预防时,他们注重从责任落实、预案修订、物资储备、设施检查、应急力量明确以及安全隐患排查等方面入手,全面夯实防汛抗灾基础。汛中防御时,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同时,组织相关责任人员巡查易涝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等关键区域,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在必要时果断采取转移群众、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从而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去年9月初的台风‘海葵’,造成思明积水超过100处、山体滑坡超过20处。因前期措施得当,有效确保了人员无伤亡和财产少损失。”
记者从市应急管理局了解到,我市不断加强以市应急指挥中心为中枢的防汛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接入气象、海洋、水利、资源规划等市防指成员单位的17个专业模块,实时接入全市84个水库、388个雨量监测点和82个风速监测点,形成上下贯通、运行顺畅的信息化防汛指挥网络,从而保障了全市防汛防台风工作指挥决策高效开展。五年来,应急管理系统有效防御“杜苏芮”“苏拉”“海葵”等对厦门造成较大风雨影响的台风和54次暴雨过程。
作为湖里区江头街道安全员,曾明还有一个身份——“第一响应人”。在2023年湖里区“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援技能竞赛活动中,他夺得第一名。“‘第一响应人’在应急救援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通过定期培训和演练,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和应对能力。”曾明说。
“第一响应人”是指在突发事件中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应急处置的人员。深入城市“毛细血管”的“第一响应人”越多,市民越有安全感,因灾或者因事故损失也会越低。近年来,湖里区以“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为试点单位,发挥辐射作用,广泛开展伤员救助技术、心肺复苏术与避险疏散逃生技能等“第一响应人”实用技能安全培训。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市应急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五年来,该局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加快构建防灾减灾救灾“一条链”,实现防灾的关口更靠前,减灾的基础更牢固,救灾的机制更灵敏。厦门在全省率先完成第一次全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同安区全国普查试点工作,在全市45个镇(街道),545个村(社区)开展基层防汛能力标准化建设,省内首创“避灾点数字地图”,成功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13个。
集美区应急管理局还委托第三方测绘公司对森林火灾风险隐患进行全方位、地毯式清查。“我们按照‘一点一档’原则,对全区林区内的零散墓地、经营及种植养殖户、住家及民间信仰点等2600余个火灾隐患点建档挂号,融合精准定位数据、多角度高清照片、点位联系负责人和片区护林员等要素信息,建立‘实景式’‘化’档案管理。”
据悉,厦门森林覆盖率达41.92%,森林防火形势严峻复杂。市应急管理局建成森林防灭火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基本实现六个行政区森林防灭火专题数据、山体道路数据的全覆盖。同时积极协调引入森林消防“国家队”,基本形成以一支国家队、六支地方专业队为核心、护林员及基层应急队伍为补充,覆盖市、区、镇(街)、村(居)的四级森林伍,全力筑牢森林防火安全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