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大街是条古老而独特的街道,能够参加它的历史性的改造是件很荣幸的事,我们也非常高兴它的建成获得了市民、市政管理部门和各方面的普遍好评。随着中国的城市建设进入存量发展阶段,更新改造的问题突显,在大家对人文、绿色等观念不断更新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平安大街更新的实践范例非常有意义,整体的思维、多团队、部门的合作、精细化的工作、市民参与的方式,将是正确的方法和宝贵的经验,可以使我们的城市历久弥新、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
一条平安街,半部北京史。平安大街横贯北京内城,始于元朝,繁荣于明清两朝,衰败于,又以更加辉煌的姿态展现于今日。平安大街的名称源于1998年的街道改造,由历史上的多条街道组成,包括著名的铁狮子胡同(后于1947年改为张自忠路)。它南邻皇城、北依漕运,沿线有闻名于世的地安门、南锣鼓巷、众多王府故居、四合院等,人文历史丰富。它见证了北京城的历史变迁,也成为古都北京最精良的文化缩影。
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城市更新”战略。2021年,平安大街完成了历史上又一次重大的变革,更新改造后得到了市民和各方面普遍的好评,我们作为设计单位有幸参与了这次更新建设,更体会了其中不断变迁更新的生活和观念。
有句古话: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说的是沧海桑田的变迁,平安大街从上次的大改造到2021年基本完成的提升改造,是二十多年的光景。1999年完成的改造,主要是为了解决当时的城市发展主要矛盾:内城区东西向交通通行能力不足的问题,拆除了一些建筑和胡同区,完成了官园桥至东四十条桥约7公里长道路的改建工程,将原宽度为12.5~13.5 米的路面拓宽为28~33 米,拓宽成双向6车道(局部7车道)的城市主干路。给市民们带来了很大的交通便利,道路交通通行能力提高了约5倍。
1999年的道路贯通遗留了很多问题和诟病。首先,当初的街道拓宽受限于避让众多历史文物保护建筑,使得街道的宽度并不统一,尤其是人行道从3.5米到2米不等,路上还有灯杆电箱等市政设施的阻碍。非机动车道窄的地方2.5米通行不舒畅,宽的地方时常被机动车占道堵塞。其次,由于道路拓宽,行人过马路时常来不及完成,而被阻隔于道路中间很窄的隔离栏杆空间,造成很大的交通隐患。另外,由于拓宽道路,原来道路的宽高比扩大了一倍多,绿树成荫、灰墙坡顶、绿色慢行的古城街景风貌消失了,代之以满眼穿梭的机动车、宽阔的柏油马路、夏天的热岛效应和噪音灰尘。
2020年8月,北京市出台了酝酿已久的《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巷层面)》,里面清晰地界定了平安大街,随着历史的变迁,要从满足机动车交通,转为绿色出行为主的林荫街道,从而恢复成符合北京内城的风貌和首都核心功能区的定位。这成为20年来平安大街进行再次综合改造的主要契机。
一条内城街道,需要解决与更新的问题很多,但最重要的问题还是交通和街道风貌。由于轨道交通的建设,内城的交通通行需求得到很大满足。首都功能核心区的总体规划定位,要求内城疏解非首都核心区功能,“建设健步悦骑城区,打造安全出行环境;推进林荫街巷建设、强化特色风貌街巷塑造,描绘鲜活的生活图景。”-《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 年—2035 年)》(以下简称《控规》)这就给我们提升改造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规划依据。
如何积极有效地梳理好各级交通,创造绿色、高效、友好的交通出行环境,同时缝合这个古城肌理裂痕,实现控规目标,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绿化带的设计。
绿化带方案设计过程中有许多争论和探索,其中重要的不同方案是将绿化带放置于机非隔离带,设计理由是分离机非交通、避免路中央地下管网的限制,但问题是需要设置两组绿化带,靠减少车道数目来解决。而平安大街的交通流量依然是市民生产生活需求必不可少的,猛然减少车道数目将带来很大不便,不是明智之选。同时路中央20多米宽的硬质路面依然会裸露于绿荫之外,难以成为林荫大道,也不能弥合割裂的空间肌理。
设计团队与规划、交通、市政、园林等多部门论证后最终的实施方案,是保持现有的车道数目不变,通过合理整合道路断面空间设计,适当缩小道宽,挤出平均3米宽的中央绿化带。同时,做出450mm高的绿化台,来规避对地下管网的影响,得以种植冠幅大的乔木,这样从根本上改善了街道的“绿视率”(由原来的15%提高到25%),实现了控规要求,同时3米宽的缓冲空间做成安全岛,也解决了过街斑马线过长带来的生活不变和安全隐患问题。
中央绿化带上大乔木的选择,过程方案包括白蜡树、玉兰树等,经过了多部门、多轮次论证和示范段建设的效果比选,最终选择与道路两侧现状一样的槐树,有利于与内城的种植风貌取得和谐统一。槐树作为北京的市树,也最能跟内城街巷的气质相符,对被割裂的内城空间肌理是最适宜的粘合剂。
这一排中央槐树带的种植间距经过反复推敲,参考了道路两侧现状槐树的平均间距,考虑近期效果和远期植物生长习性,最后以7米为宜。同时,由于道路中央市政管线埋深的差异,中央绿化带有些部分很难种植大乔,代之以海棠、白玉兰等亚乔、花灌木,建成后高低错落、色彩变化的街景效果更丰富,弥合效果更自然和谐。
中央绿化带的下层种植设计上,我们结合平安大街各区段不同的历史风貌,提出“府邸蕴玉 兰棠富贵 氤氲 季色芬芳 古韵新生 林荫慢行”的设计理念,选择景观效果与耐养护的花草地被相结合的形式。经多方论证,最终以北京市花月季(攀爬月季和矮生大花月季)为特色植物贯穿整条大街(、红色、粉色为主),为使下层种植更加丰富和多样,在中央攀爬月季花架两侧交替种植耐养护同时具有色叶变化的黄杨篱、金叶女贞篱及色彩丰富的宿根花卉如八宝景天、马蔺、萱草、玉簪等。同时,参考街道的设计车速50km/ 时, 实际车速平均30km/小时的视觉观赏特点,景观变化节奏的长度控制在30m-40 m左右。
在十字路口和过街人行路端头位置采用品种相对丰富、低矮的地被花卉为主,一方面使得道路景观色彩和形态有了节奏变化,另外,也是对十字路口“视距三角形”交通规范要求的回应,以保证行人车辆的交通安全。
建成后,平安大街由一条裸露干硬的机动车干道,华丽转身为绿荫掩映、鲜花满路、生机勃勃的“景观大道”。
自行车道由原来宽窄不一整治成平均3.5米宽,特殊路段不低于3.0米,保证自行车骑行的舒适性,同时避免之前过宽的路段反而会经常被违章停靠的机动车堵塞,形成堵点和交通隐患的情况。之前对自行车通行有较大影响的公交车站,做成港湾式站点,自行车道路迂回顺畅,避免去挤占机动车道带来的通行和安全问题。
人行道交通,是绿色出行的主体和重点,设计采取几个有效措施:(1)疏通拓宽人行道空间,沿街两侧步行空间宽度3.5M-6.0M,狭窄地方做平接树池篦子,以保证步行空间宽敞。(2)根据人行道宽度设置1.5米左右设施带;保证步行通行宽度2M以上。设施带综合设置座椅、垃圾桶、非机动停车位、树池绿化、设施杆、公交站等功能。(3)对影响人行的市政设施,如变电箱和灯杆,进行迁移或“箱体三化”和“多杆合一”等方式处理。
从古城的平面就可以看到:窄的街巷、被厚实的墙体界定,除了极少的几个点状的市集,开放性的公共空间很少。社会发展到互联网时代,开放的观念和生活方式蓬勃发展,但对城市道路上公共空间的影响还是慢了半拍。各个属地单位的森严围墙、街头绿地的尖头金属围栏,这些外在的形态,似乎一直在提醒着我们这个矛盾的存在。
一个普遍的观点是出于市政管理的原因:这些金属栏杆不能缺少,否则市民会进入并对绿地造成损害。诚然这个理由很客观和务实,但它同样带来一种僵化和尴尬的结果:街头公园绿地,与市民在空间上被尖锐的栏杆隔离,进而在情感和文明上形成了一道裂痕并会持续下去。在平安大街的街头绿地和小微公园设计中,我们做了尝试来柔化黏合这道裂痕,希望更好地促进解决这个问题。
张自忠地铁站的街角公园(简称双亭公园)就是一个典型,绿地四周被挡土墙和金属栏杆围合起来,绿地中的双亭(连体攒尖顶古亭)被一丛竹林遮蔽,从路上看不到,走进去则发现垃圾与饭盒散置在座椅后面。公园北侧相邻的社区人们在房屋边的下棋等休闲活动与公园被一道短墙分割。
设计尝试以一种柔和与悦人的方式来取代现有的“市政化”边界,即以一条带状的分2-3层的台地花园,替代原来的冷硬挡土墙。时令与多年宿根生的花卉地被,分层次种植其中。这样,原本尖锐排斥人的消极边界,被一个柔美悦人、花草繁茂的带状花园取代。公园内小路边及转角处,我们也将原有的一条隔离性的绿篱带做出曲线变化,使得市政感的绿篱“围栏”,转变为公共空间的边界景观。周边来去匆忙的人们,被这美丽的花园和应季而生的花草所吸引进而感染,体验生活中不止每日的奔波苟且,还有路上的花朵与风景……
一是这个双亭与大街对面的贝子奕谟府遗存的单亭,应该遥相呼应形成平安大街的特色十字路口景观,以使主路上来往的人和车,都能够看到这对古色古香的景观地标,所以我们将双亭前遮挡的竹林移除,让古亭展现于街景,并配植了春天开花的海棠树、增补了场地上已有的紫叶李,如此,“春花秋叶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景观意境就出来了。
其二,双亭公园使用密度很高,每天通勤地铁的行人、街对面放学的小学生们、公园北侧的市民,都是它的使用者。我们保留了内部原来通畅的小径,将原来市政感强的残旧水泥砖铺装,改换成立铺的灰色筒瓦。通往双亭的台阶,用现场原有的北湖石拼接打磨而成。北侧在现状挡墙基础上,增加座凳、柔化边界,并增种了一棵带伞冠的白蜡树,以为北侧休闲居民夏季遮荫纳凉。经过这些精细化的改造,一个精致朴实的街角花园脱颖而出,并成为公众喜爱的公共活动空间。
雅各布斯说过,街道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