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黄河之上,国道230封丘至开封黄河大桥及连接线工程(以下简称“新开黄河大桥项目”)施工正酣。项目目前已完工79%,将于今年年底建成通车,届时将连接大河两岸、沟通郑开新三市。
新开黄河大桥项目是我省“十一纵十一横”国道公路主骨架中第五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全省内路网结构、提升交通效率的重点工程,也是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工程。
这是继官渡黄河大桥、孟州黄河大桥之后,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再次在河南省投资建设的黄河大桥。大桥建成后,将极大地改善黄河两岸群众交通出行条件,带动沿岸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我们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内部生产组织模式变革,建立信息化数智管理体系,推行标准化建设,实现‘管理模块化+施工专业化’,全力建设绿色生态环保之桥、区域融合发展之桥、乡村振兴之桥,以一桥建设工作之光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增光添彩。”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河南新开黄河大桥项目负责人张国奇说。
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党领导下先进生产力的具体表现形式。在新开黄河大桥项目部,党建文化无处不在。尤其是党建活动室内,书架上摆着各类图书,墙上贴着党建标语,每月定期在这里举行主题党日活动。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
新开黄河大桥项目强化党组织的功能,将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把党的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创新优势和发展优势,全面提升凝聚力、组织力、战斗力,为推进企业改革创新、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和动力支持。
为了保证项目安全高效建设,中交一公局集团将新开黄河大桥项目作为首批全链一体化“项目部+工区”新模式试点项目,项目党组织适应“项目部+工区”管理新模式,采取更加扁平化、集约化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施工生产中的战斗堡垒作用,确保党建引领工作落到实处,形成了项目部整体统筹、各工区深度参与的党建工作体系。新模式下的党建工作实施“穿透式”管理,引领成效更加明显、资源使用更加高效、参与热情不断提高、比学赶超氛围浓厚,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安全、环保、质量是工程建设的根基,也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新开黄河大桥项目始终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建引领为抓手,深入推进党建安全环保质量一体化,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全面领导,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项目高质量投资建设。
为此,新开黄河大桥项目聚焦监督、指导、服务、参与,搭建党建与安全、质量、环保、进度、效益等各项生产经营业务融合的平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在项目各项生产经营业务的参与度,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环保质量意识和责任感。
此外,项目部还成立党员先锋队和青年突击队,从党建引领、施工生产、安全环保、科技攻关、创新创效、素质提升、品牌形象等方面着手,攻坚“重点工作、关键节点、控制性工程”急难险重,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安全环保质量等生产经营业务工作的攻坚能力。
2023年11月,新开黄河大桥及连接线工程顺利完成权属范围内宗地编码、登记和确权工作,取得了不动产权证书,成为我省首个在建设期就取得“全路线、跨区域”普通干线公路项目不动产确权取证的范例。
快速“办证”源于该项目的高效管理模式。当天,驱车行驶在施工现场,只见有些地方在架梁,有些地方在铺设路基,有些地方在做基础绿化,不同工区各司其职,施工有条不紊。
新开黄河大桥项目全长24.2km,其中黄河特大桥全长14.731km,是河南省普通国省干道跨越黄河的第一长桥。项目工程量大、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环保要求严,对施工方要求极高。
由于中交一公局集团将新开黄河大桥项目作为首批全链一体化“项目部+工区”新模式试点项目,进场初期,该项目开展了“项目部+工区”管理模式研讨。按照管理层级再精简、管理费用再降低、管理责任再压实、资源集约再提升、施工成本再穿透目标,持续提升项目建设期全链全要素管理水平和能力,成立融合型项目部+分离式工区,即各部门人员由一公局集团直管项目人才库和参建公司优质人才遴选组成,对项目投融资、安全环保、质量技术、进度、成本等环节实施“穿透式”“扁平化”管理,提升项目精细化管理水平。
在该模式下,“人、财、物、管理”实现集中管控、统一配置,应统尽统、能统尽统,项目部重点履行管理、统筹、服务、协调四大职能。通过简化各管理流程,从项目内部减少管理层级,提高项目整体管理效率。
项目建设和工程施工通过扁平化、集约化和穿透式管理,直接推动了管理制度标准化、人员配置标准化、薪酬绩效标准化、临建设施标准化、场站管理标准化、现场管理标准化、信息管理标准化等七个方面的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了项目管控水平,助力打造效益、质量双标杆项目。
“项目部+工区”新模式也让该项目不断创造建设速度:项目全线永久性用地手续在同批次申报项目里最快完成批复;成为我省首个在普通干线公路建设期就完成项目不动产登记取证的范例;各项施工方案集中编审,每项方案审批时长均减少10—15天;各工区试验、测量集中管控,促进全线施工管理规范、标准统一;施工过程中的临时设施、厂站集中设置,极大地减少了施工投入……
在项目部监控运营管理中心,大屏幕上显示着新开黄河大桥项目全线套挂篮同步施工,中交一公局首次引入挂篮安全监测系统、特种设备监测系统等,可以实时掌握所有挂篮的空中姿态、应力监测、挂篮行走以及特种设备的运行等情况,有效助力了对现场施工生产的数智化管控。
引入挂篮安全监测系统是项目信息化建设的缩影。该项目依托监控运营管理中心,建立了信息化数智管理体系,包括协同办公应用(无纸化办公)、投资管理系统、公路建设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环境监测系统(温度、湿度、噪音、风速等)、混凝土生产监控系统、混凝土养生智能系统等,进一步规范了现场施工监控管理,强化了施工过程中的业务及留痕管理。
特别是特种设备监测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对所有塔吊、架桥机、龙门吊等重大特种设备进行全方位监测,涵盖所有施工重点部位,所有监控数据均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多方位无缝隙管理,确保施工安全和质量稳定受控。
同时,引进公路建设项目业务流程与档案流程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检验批资料实现线上填报功能,包括对检验批信息、检验结果等资料进行录入、保存和查询,实现数据的共享和集成,提高工程质量管理的效率和精度,减少了管理漏洞和风险。
此外,该项目依托一公局集团“数智一局”建设过程中统建的协同办公系统,搭建项目协同办公平台,实现所有除财务类凭证附件、确需纸质留存等以外的内部事务类请示、审批等流程全部无纸化、信息化,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累计通过协同办公系统处理事务5000余项。
新开黄河大桥项目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信息化建设、数智化赋能,有效提升了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专业化、标准化水平,确保项目数据的准确、实时传递,实现项目管理的高效化、智能化,实现了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为后续类似项目的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有益参考。
全线片、现浇连续梁节段1554个,钢材用量18万吨,水泥用量42万吨,混凝土用量130万立方米……如此大的施工量,还能预计提前半年完工,得益于新质生产力的强力赋能。
新开黄河大桥项目大力推行标准化建设,逐步实现管理“模块化”+施工“专业化”,推动专业的管理人员+专业的施工班组+专业的施工设备在项目应用——
混凝土拌合站全封闭管理,配备生产监控系统;钢筋加工厂分区作业,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T梁预制厂科学布局、流水作业,智能喷淋养生系统实时进行标准养护,将“场区”转变为“厂区”。
施工现场,桩基、承台、墩柱、盖梁、连续梁、桥面系、路基等应用装配式护栏、安全爬梯、安全围挡、警示标牌等,环境整洁、有序、安全、环保,进一步提升了项目标准化作业水平。
施工需求倒逼技术革新。在建设过程中,项目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以价值创造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引领,深度挖掘和积极推广“四新五小”应用,组织开展微创微改、QC攻关等活动,着力提升技术管理成效。
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微创新5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项、高新课题2项,完成四新成果运用1项。项目成立的8个QC攻关小组,获得河南省工程建设协会认定的一等成果3项、二等成果5项,2项工法获评河南省省级工法,申报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共11项,2项已经获批。
通过技术创新和推广,施工建设效率大大提升,仅用265天完成全部桩基工程,仅用155天完成跨大堤桥工程,日均完成T梁预制12片,单个连续梁节段块完成时间由13天缩短至10天,进一步释放了协作队伍的产能及工序转化效率,实现产能提速。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国道230封丘至开封黄河大桥及连接线工程建设工地正上演着施工的“攻坚赛”。张国奇说:“新开黄河大桥项目对促进城乡融合、产业协同发展,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互补,完善区域路网布局,加速建设交通强国先行区等具有重要作用。2024年是实现通车目标的决胜之年,唯有只争朝夕,方能不负韶华。届时,‘郑开新’三市同城化发展的明天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