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以来,福建省交通建设质量安全监督局(简称福建省交通质监局)按照交通运输部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以工程质量安全为核心,大力推行水运工程施工标准化,形成了可复制可拓展的水运工程“三三三”施工标准化基本模式,即工地建设“三集中”(集中拌和,集中加工,集中预制)、质量控制“三强化”(强化首件工程质量检验,强化基础施工质量,强化质量通病治理)、安全措施“三到位”(人员、设备准入到位,临时用电设置到位,安全防护措施到位)。不断完善标准化建设管理体系,编制《福建省水运工程施工标准化指南》,组织专题培训、召开现场会、专项调研等,开展成果推广、交流。与此同时,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围绕交通运输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开展《基于多波束测深和三维声呐扫描的港口水下工程质量检验技术研究》等课题研究,在示范项目进行试点应用。
在此期间,福建省先后涌现了厦门港后石港区3号泊位工程、莆田港兴化港区涵江作业区1—3号泊位工程、泉州港石湖港区石湖作业区5号和6号泊位工程、厦门港古雷港区古雷作业区北1号、2号泊位工程等一批“施工安全文明,工艺可靠先进,管理有序受控”的水运工程施工标准化示范项目。截至目前,福建各示范创建项目已累计形成工地布设标准化成果14项、施工工艺标准化成果23项、管理行为标准化成果30项,大部分成果已编入交通运输部《水运工程施工标准化建设指南》施工工艺篇(码头工程分册)。
走进中交三航局厦门分公司参建的厦门港古雷港区古雷作业区北1号、北2号泊位工程驻地,白蓝相间的板房布局错落有致,钢筋场布置和工地安全围挡整齐划一,4.5万平方米的预制场内绿意盎然,整体建筑与附近山水浑然一体。
建设绿色环保的施工工地是中交三航局厦门分公司推进水运施工标准化的重要环节。“工地环保举措既是对交通质监部门相关建设管理规章和办法的贯彻与细化,也是企业构建职责分明、管理科学、高效运作平台的自发要求。”中交三航局厦门分公司张立杰对记者说。
在福建省水运工程施工标准化建设总体部署中,中交三航局厦门分公司通过分析各工序管控难点,在全省推广的“三三三”标准化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在各项目部建立了各具特色的管理模式。
莆田港兴化港区涵江作业区1—3号泊位工程立足于施工标准化基本模式,参照《福建省水运工程标准化指南系列》,从制度管理标准化、工地建设标准化、施工工艺标准化、过程控制标准化、安全防护标准化、建设工程信息化六个方面进行施工标准化控制。
工程开工伊始,就在工地建设中坚持绿色、安全、环保的原则,合理规划施工现场的布置,实施驻地办公生活区、拌和加工区、施工作业区的标准化建设,实现工地建设四集中;在沉箱预制施工环节,强化了精细化管理,钢筋绑扎定位控制、透水模板布应用、鼓型橡胶条应用、橡胶塞或橡胶板应用、沉箱预留孔修补、预埋铁件防腐、自动喷淋养护、二维码识别技术、沉箱搬运工艺优化等方面均开展精细化施工控制。
湄洲湾港斗尾港区斗尾作业区7号泊位工程项目部通过建立分包商资质审查、施工方案审查、质量安全交底、质量安全奖罚、质量信息追溯“制度管理五严格”体系,同时增加了强化预制梁板施工质量的控制,从而形成升级版的“五三四三”(即制度管理“五严格”、工地建设 “三集中”、质量控制“四强化”、安全措施“三到位”)标准化建设管理模式。项目部借鉴信息化管理经验,给本工程437件构件都建立了一张“身份证”:通过手机读取二维码,即可清楚了解从构件生产到现场安装以及现浇构件现场施工的每道工序及责任人,从而实现质量管控。项目部还在沿线个监控探头,每个技术员都能通过手机App,对施工一线小时远程监控。在择优筛选分包队伍的基础上,项目部制定质量奖罚制度57条、安全奖罚细则61条,通过每季度分包工程安全质量评估专题例会进行考核。
在莆田港兴化港区涵江作业区1—3号泊位工程现场,记者看到,沉箱出兴化湾航道后,趁低潮拖航至候潮区,涨潮后再精准定位至下潜坑,并下潜浮吊安装。
“兴化湾港区地处天然滩涂海域,低潮时船舶吃水深度不够,拖运船舶无法通航。若是采用最便捷的开挖方法,成本高,又易破坏生态。项目部对沉箱拖运的各个环节充分论证,最终提出设置船舶候潮区的新工艺。”涵江项目生产副经理吴光辉向记者介绍,这不仅攻克了浅水深用的水工项目极限,还为今后的水工市场拓展提供了借鉴。
施工区域周边有大量的养殖区,也是白鹭、潜鸟等多种鸟类的觅食地。既要稳步推进施工,又要做好生态保护,这对疏浚工艺和设备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项目部集思广益通过对地质土层的分析及船机技术性能比选,最终确定以绞吸式挖泥船和抓斗式挖泥船交替作业,形成“绞—松—绞—吹”创新组合的挖泥工艺。这项“凝结卵石层开挖技术研究与应用”的课题研究,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到了最低,给海岸生态加上一层安全保障。
斗尾港7号泊位工程在质量通病治理方面也成绩亮眼。由于施工海域常年大风,且海底孤石群和斜岩面多,桩基施工难度大。项目部经多次探讨、分析比选后采用28米宽全平台及8米宽通长钢便桥搭设方案,变水上施工为陆上施工,为工程安全质量开辟了绿色通道。除此之外,项目部把质量管控渗透到施工细节中,针对“钢筋工程、预留孔口、混凝土线形、养护工艺、凿毛工艺、无棱化工艺”等提出质量通病治理六控制措施。如用可调节式组合刚性内膜代替气囊内膜,确保梁板内腔结构及钢筋保护层厚度符合要求;预留孔封堵摒弃常规的塑料胶带缠绕方式,采用定制橡胶盖工艺,利用橡胶的微小变形力来消除预留孔模具与模板的缝隙,达到止浆和美观的效果。
同样聚力创新的还有古雷港区古雷作业区北1号、北2号泊位项目部。他们以《三航工程搅拌站ERP系统》作为主体系统,融合第三方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实现了搅拌站信息化,可有效监管自拌混凝土质量。“系统可以实现原材过磅数据采集图示,在过磅时毛重称量、回皮称量时采集车辆图像,防止换车过磅或虚拟数据。同时也可以自动计算每台搅拌站的原材实时库存并展示,材料人员可根据材料余量信息来采购材料。最为重要的是该系统可以查看生产记录,并可查看运输车辆、每辆车辆的运输明细和每一盘的用量等信息,做到生产全过程监控,质量全流程追溯。”项目经理张新炜介绍说,该系统满足了各部门对过程质量控制的需求。
在斗尾港7号泊位工程整齐划一的施工平台上,高峰时施工平台上同时开孔、冲孔、浇筑混凝土的桩基多达数十根。让人惊奇的是,这里经过合理规划后,和想象中泥浆飞溅的桩基施工现场很不一样。
“本工程桩基施工是‘大部头’。项目部对不同工序和作业时段采取了‘定制化’防护措施,如冲孔中的围挡采用带有警示标志的组合围挡;已开孔未上桩机的桩位采用钢筋网片及白色安全网兜进行防护;已成孔的则采用自制轻型盖板进行覆盖围挡等,杜绝了桩基施工安全隐患及现场‘脏乱差’现象。”项目总工刘闯介绍说,项目部还专门请电力公司设计电缆桥架,将电缆线固定在便桥外侧,改善了传统工地现场电缆线随处牵拉的杂乱现象。
在智慧工地建设方面,厦门港古雷港区古雷作业区北1号、北2号泊位工程独具特色。面对安全管理工作日益提升的要求,项目部引入了“实名制+人脸识别”的理念,对工人出入工地的信息进行实名制采集,采用生物识别组合验证技术,对工地进出人员实现有效实名制管控,集数据统计、信息发布、查询等对工地进行有效监督管理,从而实现全方位“考勤、门禁、监督管控、信息发布”于一体的智慧工地平台系统。
不止如此。为实现减少或脱离养护喷淋人工控制,达到自动喷水以及节水的目的,古雷项目应用了自动化喷淋养护平台。
“工作人员只需要设定控制脚本,按需求控制电磁阀与继电器开关即可。平台借助传感器监测外部空气湿度,遇到雨天阀门将自动关闭。”项目总工季云峰介绍说,借助目前的Web服务器可异地控制养护平台,并使用跨平台设计来达到手机与电脑共用的目的。此外,该平台可以实现自动生成养护记录,防止养护记录出现滞后甚至人为造假的可能。
记者了解到,该项目还实现了自动化监测。“传统的软基处理及护岸监测在日常观测阶段至少要投入3名监测人员,且存在观测不及时、数据预警处理不及时的情况。项目选取陆域软基处理进行自动化监测工作,相较传统监测手段,将减少监测人员投入,实现监测数据的全过程采集和监测数据的实时分析,并实现数据超差的实时预警机制,及时有效地指导现场堆载施工。”季云峰说。
下一步,中交三航局厦门分公司还将不断深入推进水运工程施工标准化。在后续的项目中,将进一步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提炼科研成果,不断提升项目质量和工程效率。
11月的福建泉州港石湖港区石湖作业区5号和6号泊位工程现场,青山环绕,海风阵阵。记者在工地现场看到,干净整洁的场区混凝土道路两旁,“茶水间”“吸烟室”“休息区”等标志十分醒目,新机械和新设备被广泛应用,井井有条的项目现场和传统印象中混乱嘈杂的施工场景迥然不同。
“中交四航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简称四航局五公司)自开展水运工程施工标准化示范项目创建以来,深入推行‘管理制度标准化’‘工地建设标准化’‘施工工艺标准化’‘过程控制标准化’‘安全生产标准化’等建设,在践行以人为本,安全施工,文明施工,打造品质工程上下功夫,通过系列标准化举措的推广应用,实施精细化生产管理,对工程项目的总体管控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四航五公司总经理卢书明说。
下午3点,记者来到石湖作业区钢筋加工车间,入秋后,空气中已有丝丝凉意,但施工现场却一派繁忙,这里有先进的钢筋数控装置和钢筋弯曲机械,可实现半自动化流水化施工。原材码放整齐,堆存区、加工区,成品区,布置井然有序,安全操作规程,标识标语齐备,操作工人们穿戴统一,整个车间繁忙而不失秩序。
这是四航局五公司在泉州港石湖港区石湖作业区5号和6号泊位工程开展的工地建设“四集中”(集中居住、集中加工、集中拌和、集中预制)的一个场景。在办公和生活营区,办公区、食堂、活动室、淋浴室、洗手间、篮球场和停车场等一应俱全、卫生整洁;在混凝土搅拌站,主要道路、场地均采用水泥硬化,料仓顶搭设钢结构防雨大棚,环保节能;在预制场,寄存区、预留区与生产线平行布置,高效便捷……集中统一管理,让石湖作业区工程现场文明施工、标准化施工的形象深入人心。
而在厦门港后石港区3号泊位,标准化建设又是另外一番场景。厦门港后石港区3号泊位工程从制度建设、工地建设、施工工艺、施工过程控制、安全生产、信息化六大方面开展标准化建设,并率先利用多波束技术对水下隐蔽工程开展探索性质量检验。沉箱预制采取无棱化工艺,解决了构件棱角漏浆、破损的质量通病,同时也提升了构件的观感质量。项目部还在工地建设“四集中”之外,设立农民工之家,实行农民工集中统一管理,同时强化了班组管理。
积极贯彻施工标准化的项目还有很多。开展创建活动三年来,四航局五公司先后涌现了一批“施工安全文明,工艺可靠先进,管理有序受控”的水运工程施工项目。各项目“实施有规范、操作有规程、过程有控制、结果有考核”,在落实“规定动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拓展“自选动作”,形成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泉州港石湖作业区5号和6号泊位工程通过施工工艺创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项目对沉箱标准层钢筋采用整体吊装工艺,将钢筋绑扎高空作业转为地面作业,不仅提升了绑扎精度,而且降低了高空作业施工风险。
“标准层钢筋采用整体吊装工艺,吊具横梁及吊点均通过软件验算,最大跨跨中最大变形仅为9毫米,确保整体标准层钢筋笼的安装精度。这样一来,工人们的工作从沉箱预制流水作业区搬到了固定专门的绑扎区,从高空搬回了地面。”四航五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陈光垣说。
工艺创新体现在项目的各个施工环节中。据介绍,在钢筋加工环。